1)第七十二章 犀首之名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座大魏学宫占地并不大,宽约百米,正面是一栋两层楼的土木建筑,门前的空地上摆着四五辆马车。杨华驻足于门外的一块石碑前,仔细默读上面的内容。

  碑上的字虽为篆体,但杨华已经不是初来之时,在藏室泡了这么久,又有苌弘、老聃和许行这三位学识广博的老师,他的文字功底又能差到哪里去。

  碑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大意是魏国广纳贤才,不论本国还是他国的游学士子途经此地,均可在学宫落脚,享受免费的食宿招待。若有意在魏国出仕任职者,可在任意学宫向负责接待的官吏报备,静待国府遴选。

  苌弘此时对杨华可以说得上溺爱,并不在意他毫不征询便擅作主张,知道杨华从未离开过周地,低声解释道:“天下并不只齐国有稷下学宫,各国均在国都设有学宫,四通之大邑也多有设置。”

  杨华这才知道,学宫在这个时代竟是个常设机构,稍一思索他便明白过来。

  变法图强固然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而对人才的渴求同样大同小异。得一人而兴,失一人而亡的例子不胜枚举,各国诸侯哪怕就是装模作样,也无不摆出尊贤重才的样子来。

  “不敬贤”对于一国国君来说,那可以说是一项相当严重的道德瑕疵。

  各国虽然都设有类似于“招贤馆”这样专门用来招揽人才的机构,但在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很多有识之士并不会轻易出仕一国,诸侯与人才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格局。

  有些名传天下的人物甚至根本不愿意做官,反而更愿意游走四方宣扬自己的学说。其中也有很多身怀傲骨,静待明主之人。

  这些人虽然暂时不能为己所用,但他们的影响力却很大,更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其蕴含的潜力令每一个诸侯都不敢轻视。

  为了博得这些人的好感,同时也为了发掘未起之才,列国纷纷增设学宫这样一个机构:对于那些有名气的大家巨子,以优厚的待遇资助他们宣扬自己的学说甚至广收门徒;对于那些还籍籍无名的学子,待遇虽然有所区别,但也提供各方面的便宜,以博其好感待其成长。

  这是一项支出巨大却又未必会有实际回报的投入,所以因各国国力和君主的态度不同,表现出来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

  待遇最优厚的无疑就是身为首富的齐国了,稷下学宫里享受上大夫待遇的便有几十个,最差的待遇也是居有大屋,出有车马,食有鱼肉。

  齐国仅花在稷下学宫的物资就已经超过一个中等国家的收入了,这也使得稷下学宫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名家学子,诸子百家的学说几乎都能在那里找到身影,所出的学术著作也是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于稷下学宫杨华倒是比较了解,毕竟那是一个学术的渊薮,可他没想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