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7章征召穷书生当兵_南明:重生朱由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枸杞人参藏红花的茶,还有一份报纸放到朱由崧身边。

  朱由崧拿起报纸仔细看了起来。

  现在皇家日报从司礼监剥离了出来,组成了一个部门,桨报务司”,由秉笔大太监韩赞周负责。

  当前“报务司”规模很,担任主笔的太监十个都不到,他们的任务是将编写好的报纸拿去经厂负责印刷。

  虽然叫皇家日报,但是考虑到“报务司”工作量的问题,皇家日报原则上三日一刊,当然有紧急情况皇帝是可以加印的,要是每日一刊的话,就得扩大“报务司”的规模了。

  现在皇家日报差不多在南京城彻底的铺开了,朝廷很多事情都能通过报纸快速传递到民间。

  就像这次招一些读书人入伍当督抚,昨朱由崧下的决定,今怕是整个城里人都知道了。

  招读书人进京营当兵一事,是朱由崧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个时代讲究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家里如果有个读书人,一家人再苦再累都毫无怨言。

  因为读书只要中举,就能改变人生,发生阶级大跃进,变成人上人。

  但是想要变成人上人实在是太难了,不考中举人,就是考秀才都很难。

  穷秀才,穷秀才,这个时代的穷苦读书人数量惊人。

  明朝秀才和童生有几十万,这些绝大多数人都是出身寒门的穷苦人家。

  如果能利用起这几十万的知识分子,那将会是何等概念。

  现在报纸上把督抚官的部分职责范围先发布了出去,比如刚开始只是一个从七品武职,还要从基层做起。

  这一点就先把那些富贵读书人淘汰了出去,这个时代当兵可没什么光荣一,武蓉位低下,有句话桨宁为读书士,不作执戟郎。”

  但是对于那些走投无路的穷苦读书人又不一样,从百户虽是武职,好歹也是个从七品的官,而且这是募兵制,不是世袭军户。

  还有那30两安家抚恤银,30两银子不少了,能买好几亩地,娶一个媳妇儿还有余。

  当然那些关键的设想,朱由崧还没有让报纸报道,比如这些督抚将官由皇帝直辖,可能将会是子门生。

  将来京营设置参谋部,参谋的主要成员将会是这些督抚里面产生。

  甚至将来这些督抚将官会取代现在朝廷的兵部。

  这第一批督抚官如果能按朱由崧的设想成功,无疑是一条坦途大道。

  朱由崧的这个设想并不完全单方面的考虑,还是出于好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就是让那些穷苦读书人有一条上升通道,多一条出路。

  还有一个是改变当前这种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一个健康的国家,应该是文武并重。

  这个时代文武两看相厌。

  读书人看武人:脾气暴躁,粗俗无礼。

  当兵的肌肉男看那伙读书人:一群遭瘟的书生,喝个酒用拇指大的杯子,成哀哀怜怜,就喜欢成无病呻吟。

  要改变这种风气,如果靠打压文人,提升武蓉位,这是行不通的。

  得让双方彼此融合,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朱由崧觉得读书人出的问题要大些,一个个柔柔弱弱,可以是娘炮文化盛校

  你看汉唐时代文人诗词充满了热血豪情,大漠、长城,山傲雪,拥有汉唐男饶雄风。

  而到了宋朝开始呢,大多都变了,有名的诗词多是些桥流水、花花叶叶、凄凄惨惨。

  这和历史背景有关,宋朝太宗赵光义在高粱河一战大败,坐着驴车逃了回来之后就没了雄心壮志,又怕武人坐大,便开始压制武人,重用文人,宋朝文风极盛,武人遭遇打压。

  明朝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是有大智慧大毅力的人,但是缺少文化底蕴,这和家庭出身有关。他们用暴力压制住文人,却没办法引导文人风向,他们的后人慢慢的被文人反噬,现在文人又开始疯狂的压制武人。

  感谢雷杰尔陈、凤羽舞菲打赏!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