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0章 技术卡脖子_南明:重生朱由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40章技术卡脖子

  朱由崧接到山东凌駉发来的捷报,仔细的看完经过。

  暗叹凌駉果然不负所望,当初他派凌駉去山东做一个空头都督,只给了他2000人,没想到这么快就干出了战绩。

  凌駉把多铎主力引出城,非常猥琐的把那些生病的八旗兵砍了,斩首5000多。

  现在捷报传回来了,战功也报了上来,还能怎么办,自然是给钱和升官呗。

  等凌駉把这些战功赏赐下去,应该能收一批饶心了,山东也是因为连年战乱,土地荒废,很多饶日子也是非常不好过的。

  凌駉还在奏报中称,只要朝廷有钱粮供给,他可在山东为朝廷集起10万战兵。

  为了支持凌駉,朱由崧咬牙多送去了一批钱粮,还有一部分装备武器。

  随这批物资的还有朱由崧写给凌駉的信,让凌駉想办法趁此机会收复山东靠海的一些城镇,比如莱州府或者是平度州。

  多铎气得把山东巡抚丁文盛都杀了,这不正好更加便宜了凌駉。

  因为如果有了这些靠海城镇,朝廷可以通过海阅方式,更加方便的给他们运送补给。

  而想要搞钱,又不能对那些生活艰难的平民动手。

  广州和浙江明州岛(今宁波)的市舶司也得搞起来。

  从砀山一战可以看出,明朝士兵给足后勤保障,有将官带头,是有血性愿意拼命的。

  为什么明军战斗力不行,和军队装备问题有直接关系。

  朱由崧处理完手头上的事,就前往工院,他心心念的燧发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了样品居然还搞不出来。

  想要不拖后腿,现在他得想办法尽快搞钱。

  朱由崧接过宋应星手里的燧发枪,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主将爱浮夸,那是有原因的。

  因为清朝前期直接用大刀弓箭就把仗打赢了,中期是太平时期,后期一直被揍的毫无还手之力。

  要不然你看看崇祯帝,加了个“剿三饷”,那效果实在是杠杠的。

  朱由崧为了提高军队装备,新开设了军工作坊,目前产能正在慢慢的提升。

  “臣参见陛下。”

  上海县的海运这时候也发展起来了,永乐十年(1412年),为了方便船舶进出长江,大概在今川沙高桥镇北临海处,构筑了土山,设有烽堠,称之为“宝山”。

  但是现在居然燧发枪有了样品的情况下,这么久居然搞不出来,朱由崧不得不亲自去看看是什么原因。

  清军铸造了许多两三千斤的红夷大炮,而明军大多都还是炮。

  打仗时,普通士兵心想自己当兵只是为了饿不死,混口饭吃,军饷都没有,还玩什么命啊,摸鱼吧。

  还有福建的郑芝龙,朱由崧也派人去传他来应府,朱由崧也有事要跟他当面谈。

  “因为击发燧石的机簧,无论是使用钢片还是弹簧,点火率都极为不稳定,如果用于战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