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十六章 双使_王国的建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到成年,就成了很好用的人才。章白羽并非大族出生,对于这样的子弟未免有所反感,可需要备官的时候,这些林中子弟的确又能堪大任,这种矛盾让章白羽很不快。

  唐军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三,一个是各地的僚佐椽吏,作为都护府要员的助手,他们成长速度极快,最初的一批城守就都是这些人,他们多半来自唐军士兵,与都护府血脉相戚,也是章白羽最信任的人;二个则是都护府命途多舛的学馆培养出来的子弟,只不过这些人不论是资历还是素质,都比第一批人差了一些,在任命之前,一般都要任命为备官一段时间;三个就是林中大族的子弟了。最初的一批林中子弟几乎让章白羽惊叹,各个都优秀的不像话,草拟文书、调集粮秣、划地修渠、练兵打仗,竟然无一不能。后来,当更多的林中子弟进入都护府后,他们的水平才逐渐地下落,最终归于正常,而即便是这样,林中子弟们却也表现优异――林中子弟们之间多有乡谊,一旦有事就能彼此通气联络,遇到难解之题,又总能找到父兄同伴指点,接人待物更是高出其他人一大截。

  都护府越强大,就变得越来越像是春申以北的唐国。

  这样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章白羽说不准。他很担心,当初苏培科唐人们凭借一腔血勇建立的都护府,最终会和春申唐国一样,沦亡在大族的泥沼之中。

  都护府的官制至今算得简陋,甚至粗疏,官制多以古称,力求官有所任一目了然。在需要的时候,就设置一个‘令’来主持,一项事务变成了常任,那么令就会被确定官名,如果只是临时出现,便会在事情结束后收回‘令’的任命。这样一来,都护府并不存在固定的职位,所有的官员并无虚冗之弊。

  可是到了确立国制的时候,这样的做法就不合时宜了。

  章白羽看着春申唐国的官员制度,就总是感到这繁冗复杂的官僚名称后面隐藏着阴谋,他说不准是什么,但却天生地对它们感到不信任。

  看着眼前这些忙忙碌碌的林中学者,章白羽却没有真的在想着两国使者的问题。

  作为都护,章白羽是不会以两个使者左右自己的。

  一旦确定了要做什么,章白羽就能从容地将他们放到脑后。

  都护府,才是一切的根基,一切都只以都护府的利弊为先。

  故国太渺远,诸侯难托付,只能是锦上添花,绝不可指望他们雪中送炭。

  这样算起来,章白羽倒是对于沛人更有兴趣。

  沛人的国书之中,还附有一份简洁的《沛事纪要》,看起来并不在最初的通使文册里面,应该是沛使知道了都护府后,自行加上去的。

  《沛事纪要》之中,讲述了沛人胼手胝足封建海外的事情。

  在唐国风雨飘摇的时候,三千名士兵及其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