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_龟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按】

  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首。但古本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紧而沉……」四句,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

  【注】

  欬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欬喘,谓之水气。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肿重者当责有水也。以水蓄于里,故脉沉;水溢于表,故肿重也。

  □

  水病脉出者,死。

  【注】

  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

  【集注】

  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行于表,则络脉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体肿重,当责有水。但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浮起,是真气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皮二水脉浮洪,不在此例。

  □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注】

  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伤则必欲饮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则水精输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则水无所从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虚,不能制水,故腹满也;肾必虚,不能主水,故阴肿也。于此推之,凡病后伤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当防病水也。

  【集注】

  程林曰:病下利,则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饮;而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恶湿,故腹满;肾主水,故阴肿,此为病水无疑。若小便利则水行,汗出则水散,虽不药而亦自愈矣。

  □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

  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四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本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证。

  【注】

  目下窠,太阴也。目下微肿,水也。惟土不能制水,则水泛溢为病,故水始病必先见微肿于目下也。有卧蚕状,水病证也,面目鲜泽,水病色也;沉甚脉伏,水病脉也;消渴引饮,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

  【集注】

  赵良曰:『内经』: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溢于肠胃之外,又曰:水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枢』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饮,多饮则水积,水积则气道不宣,故脉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则泛溢于皮肤肌肉,内逆则浸淫于脏腑肠胃,相随胃脉上注于面,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