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草附子汤方_龟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桂枝四两白术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

  风湿之治,用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也。去姜、枣者,畏助汗也。加白术者,燥中湿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解,则仍服一升。若微得汗则解,解则能食,是解已彻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末彻也,仍当服之,但不可更服一升,恐已经汗,多服而过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妙。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于理有未解处,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

  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表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内发,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中暍恶寒者,以暑由外入,故汗出而恶寒也。究之于脉,温热之浮,必浮而实;中暍之浮,必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之。

  【集注】

  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

  程知曰:此辨暑热脉证也。太阳中热者,谓是太阳表证而属中热也。均是太阳表病,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为中风;汗出身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今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则是中暍。暍者、暑热之气也。不言暍而言热,以其胃热为独重也。里有热,故身热而渴,暑伤气,故汗出恶寒。

  吴人驹曰: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

  □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

  此申上条,详出证脉,戒人不可妄行汗、下、温针也。太阳中暍,无汗身重疼痛者,似伤寒也,但脉弦细芤迟,非伤寒脉也。且有小便已,而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乃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然也。手足逆冷者,乃暑伤气,气伤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乃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证。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