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三章 枪杆子4_浴血荣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且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

  一句“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从宋庆龄口中说出来,便是最高的夸赞。

  国民党“一大”连张入场券都未弄到的蒋介石,个人声名在国民党“二大”达到顶点。

  广州第一公园大门口出现一副对联,上联“精卫填海”,下联“介石补天”。

  人们再也不记得还对什么人有过这种夸赞。

  声名达到顶点后,他便动手了。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来了,鲍罗廷恰巧不在。

  广州的苏联顾问全部被软禁,再用“整理党务案”把鲍罗廷架空。什么叫做“整理党务案”?就是把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权力核心的全部清退,尤其是把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影响,全部清除。“整理党务案”完成,中国共产党人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被迫退出蒋介石掌握的最核心的军队黄埔党军第一军。在第一军内,要么是共产党你就退出,要么是国民党你才能够保留。国民党中央也是这样。

  架空鲍罗廷,清除共产党,两个任务完成。

  第三个就是汪精卫了。

  汪精卫后来回忆:“3月20日之事,事前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丝毫不知道。我那时是政治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3月20日,广州戒严,军事委员会并不知道。我是军事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

  他斥责蒋介石的行动是“造反”。

  但斥责完之后,他也只有闭门谢客,悄然隐藏起来。

  军权全部在蒋介石手中掌握着,汪精卫虽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但手里没兵,也没有办法。

  4月初,汪精卫便以就医为名,由广州去了香港,再由香港去了马赛,躲了起来。

  蒋介石当时指责汪精卫与中共串通要把他劫持到海外,所以他发动了“中山舰事件”。汪精卫倒不用蒋介石劫持他,自己就悄悄地跑掉了。自此,再没有人能够阻挡蒋介石攫取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了。

  革命斗争中并不排除充分利用矛盾、施展纵横捭阖之术,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依靠和壮大自己力量的基础上,鲍罗廷恰恰丢掉了这一点。

  “中山舰事件”再次成为鲍罗廷与蒋介石的权力交易。通过这次交易,表面上鲍、蒋二人之间的信任达到了别人无法代替的程度,但鲍早没了昔日权势,成了一个摆设。蒋在北伐前夕谈到后方留守时,提到两个人可以托付,除了张静江,就是鲍罗廷,称鲍罗廷是“自总理去世以来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但这位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已经开始预感到情况有些不妙了。

  1926年8月9日在广州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委员会会晤时,鲍罗廷说出了他规划的“让蒋自然灭亡”的策略:鲍罗廷想借用北伐,用保定系来压制黄埔系。

  当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