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明皇帝的身份证_皇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大明书院中的一座罢了,大明有多少这样的私塾?这些私塾们的学子们,三九三伏,依旧读书不辍。”

  “若是之前太祖所立公学,学资还好,可是这私塾,哪里是有钱能读得了?据我所知,连锦衣卫的千户都读不了,那吴孟明整日里为朕办事,前面去了沈阳,现在还在宣府,与家人聚少离多,可是他的两个儿子,还要拜托人在狱中的郑鄤去教。”

  科举制度,在崇祯元年的大明世界里,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在当下,在封建时代,科举制度,就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政治工具。

  用公平的科举,将包含社会资源和影响力的公职岗位向所有人开放,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上的分配,虽然它略显畸形,但是在当下,的确是最公平的手段了,甚至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最公平的手段。

  但是大明的明公们正在用座师的制度,将科举变成政治资源的攫取,而大明的仕林正在用精英化教育和公学的日益颓废,组建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来阻挡着寒门子弟读书识字,改变自己的人生。

  哪怕是吴孟明,这样在万岁面前的红人,赏银不少捞的大明上十二卫之首的千户,也无法请到真正的老师教他的孩子,只能利用自己的职权之便,给两个孩子找到在狱中的好老师。

  不是钱不够,是土老帽底层出身的他,“声望”不够,作为阉党,他又不能骗廷杖,一个千户,也玩不起例捐去刷声望。

  在了解到了郑鄤在狱中依靠教书来换取刑罚的减弱之时,朱由检并没有怪罪锦衣卫千户们的“变通”,这么干的千户们,多数都是因功晋封的千户,根底很浅,并非勋戚世代恩荫。

  这也是朱由检所说的,哪怕是有钱,也不能上的私塾们,正在打造这一个个的闭环,依托着朝中的明公们,形成一个有一个极其封闭的圈子,控制着权力的分配。

  甚至形成了另外一套官场的潜规则。

  那就是若是科举金榜题名的甲榜进士,若是不遵从这一套规则,那么就会在推官的位置上坐到终老而得到任何的升迁,因为吏部的京察三年一小察,六年一大察,这名进士,就会样样差评,最终升迁之路遥遥无期。

  王徵,王承恩大雨的天气急行至广平府接到京城的科学家,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意妥协的人,若非朱由检注意到了他,他现在依旧是推官,在京察之后,成为别的府的推官,平调贬职是必然的。

  若是这名进士有了第一次的屈服,在京中接受了座师这种畸形的制度,那么就会迎来第二道关卡,不与地方的缙绅们打成一片,你连每年的岁收都完成不了。

  青浦知县郑友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为郑友元是毕自严的学生,他逃过了第一个关隘,但是第二道关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