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章 少年论道(二)_三国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社会有什么作用。

  但是“道”涵义太广,自汉以来研究和注释道的人难以计数,以养生、哲学、政治、兵法等各个角度都可以解读,众说纷纭。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

  孔融、郑玄皆是经义大师,姜述所言并非妙论,但九岁少年理解到这种程度,皆被吓了一跳,孔融问道:“何人教你经义?”

  “太守大人明鉴,小子自启蒙以来,一直未择明师,每日闭门苦读。因为无人教导,故此闭门造车,想法或许古怪,请大人见谅。”姜述坦然答道。

  见孔融默然不语,郑玄也有些晕了,心道这是大儒应做之事,一个少年琢磨经义,而且所言颇有道理,心中更是好奇,道:“姜家子接着说。”

  “我理解的道就是标准,可以更解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德可教化万物,在普及德的基础上寻道,这道就是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准则。”

  这个解释十分新颖,讲究标准不谈法家之法,直接从道来解度准则的重要性,而这准则,在个人来讲可以理解成道德准则,在国家来讲则是法令法规。寻找适合个人的道德准则和适合国家的法令法则,就是众人寻找的“道”。

  这番见解,融入许多现代国学大师的观念,在座诸位何时听过?听起来很有道理,在座众人皆饱读儒家书籍,此番解释仿佛与在座诸人内心想法相合,就连孔融、郑玄也认可-->>(第1/2页)(本章节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认为数言能阐明“道”字,可谓是经义研究的一件喜事。

  姜述接着说道:“小子经过思考,又感觉道是准则又不是准则。”

  姜述所言一波三起,已经引起众人好奇,此时大家兴趣更浓,不由聚精会神,静听姜述论述。

  “所谓人无完人。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各有情形,准则难以追寻。圣人尚且无法定义道,何况他人?”

  “是这个道理。”孔融点点头,表示认可。

  “无论是个人准则还是治家、治国的准则,都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建立准则所共需的;这对人的要求很高,对人的群体要求也很高,需要人人都有德,这是准则的基础,否则准则只适用于有德之人,无德之人任竟妄为,有德之人则会遭殃。所以实行这种道的环境,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

  这话讲得很有道德,有德之人寻出道以为行事准则,若是都是有德之人,这准则可以共用,若有无道之人违反准则呢?所以这些准则在一定情况下可用,针对一定群体时可用,然而在特殊情况下,特殊群体中,定有不适用的时候。

  “是这个道理……”孔融有些迟疑。众人思路均沿着姜述所言继续前行。

  郑玄忽然想起一件事,道:“姜家公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