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十八章 登门_崇祯七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茶杯口大小的铜钉,门前五级青石台阶,两侧则是各自站着几个穿着青衣,带着小帽的小厮,手中各自持着棍棒。

  豪门大户,不过如此。

  事实也正是如此,这苏家,可以算是蓑衣渡,甚至是附近数十里所有村庄堡寨中都数得着的豪门。

  大明朝素来注重耕读传家,是以许多读书人,并不是城市出身,恰恰相反,每年的进士,各省的举人,反而是以出身乡野士绅和富裕农民家庭的居多。而许多大明的豪门大户,也并不在城中,而是在乡间。

  这苏家,便是个不大不小的典型。

  苏府的势力大到了什么程度,甚至不需要看他家中有多少地产,看着大宅子奢华几何,只需要看牌匾上那‘书香门第’四个字就可以了。这四个字,在大明朝可不是谁都能用的,若是个武将,就算是做到了总兵参将那一级别,如果敢在自家门口挂个这牌子,也得让那些书生秀才把家给砸喽!

  苏家就敢用!

  现任苏家家主的曾祖父乃是嘉靖年山西布政使司的举人,在文尊武卑到了极致的大明朝,读书人是最值得尊重,社会地位最高的一个群体,便是一个秀才,在乡间也是不得了。这不是一个功名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中了秀才,有了功名,就不用向国家缴纳赋税了,而且每月就还能从县学领取不菲的补助,这些钱省省也足以供应一家老小了。

  现如今时局艰难,能吃饱饭,家人平安,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而考上举人,甚至就已经可以当官了,当然,这辈子也做不到太大的官,五品的知府就算是顶天,可也要知道,在乡民百姓的眼中,一个七品的知县就已经是手握生杀大权的一方土皇帝了!苏家先祖曾经在宣府镇下面的怀来等地做过官,最大做到了太原府通判,乃是这块儿百年之中出过的最大的官儿,可说是荣耀乡里,苏家也随之煊赫发达起来。

  苏家先祖刚中举人的时候耕读传家,家中也甚是清贫,而等他在万历十七年在通判任上致仕的时候,家中已经有上好的良田八百多亩,在蓑衣渡有大宅子一座,在附近的几个城镇都有店铺产业。

  苏家后来再没出过举人,不过秀才倒是每代都有那么一两个,现任家主苏以墨也是秀才,苏家也可算是书香传世了。

  发展到今日,在这蓑衣渡,苏家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家族,下有良田三千余亩,分布在蓑衣渡、十里铺、六铺庄、大孙庄、杨家庄等地,年年光租子就能收十几万斤。一库一库的粮食看得人眼馋得紧,家里佃户足有百多户,实力极其庞大。

  不过虽然也是发达了,他们家倒还始终在这蓑衣渡呆着,并未迁走。

  不过这几年时局越发的艰难,呆在这等防护不力的村镇中着实是有些危险,苏家已经策划着慢慢迁走了。

  董策站在巷子的拐角处,眯着眼睛看着外面,眼中光芒闪烁。

  面前的苏府,不单单是一个府邸而已,而是一个盘根错节,财力雄厚的庞然大物,更重要的是,靠着这几代人打造出来的这个家族,势力极大,在官场各界的影响力更是深厚。

  崇祯七年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