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40章 目标南孚_重回一把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金霸王电池,只不过在南孚光芒的遮盖之下,金霸王进入国内市场近十年,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到南孚的十分之一。

  若是没有未来的变故,南孚绝对能称得上是民族品牌之光。

  1999年,南孚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上述南孚的原始股东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

  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

  从表面上看,南孚电池的控股权还掌握在中方手里,可实际上,中方的股东有很多家,外方股东只要再增加2%的股份,就可通过中国电池间接控股南孚。

  事实上,接下来就是这样发展的。

  做为国际风险投资大鳄,摩根士丹利要入股一家企业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其潜在的市场价值,时机一到,便将其所持股份抛售,从股票升值中赚取巨额利润。

  一家利益至上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却被南平zf当成外资宝贝引进,不是引狼入室才怪!

  2001年,南孚中方股东之一的百孚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造成巨额亏损,被迫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的股份。

  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

  2002年,摩根士丹利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

  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而它们对南孚的控股也已达到了72%。

  摩根史丹利的目的达到,可以将南孚上市了,只可惜受大环境的影响,南孚的上市却迟迟未能成功。

  到了2003年,摩根史丹利等外资风投等不及了,它们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了早已对南孚虎视眈眈的吉列公司。

  摩根史丹利等外方股东在南孚项目上总投资约为4200万美元,却在不到四年之内赚了5800万美元,可以说是赚了个钵满盆满,但却将南孚这一民族品牌推入了深渊。

  吉利收购南孚,又岂会安好心?

  吉利的目的,无非是看中了其所占据的中国市场,因此在收购之后,大肆利用南孚所建立的300多万个销售点的销售渠道,来大规模地推广金霸王电池,南孚电池却被逐渐闲置。

  一直到2014年底,国内的鼎晖投资把已沉沦十年之久的南孚电池回购回来,才让这一民族品牌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只可惜十年的时间浪费得实在是太久了一点,国内跟国际的电池市场,早已变成了可充电电池的天下,南孚却依然只能局限在其之前“质量、销量、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领先同行水平”的碱锰电池领域,市场潜力已相当有限。

  这在企业管理培训领域,又是一段极其有名的经典案例,只不过它是以反面教材的形式存在的。

  现在,余老板想起了这段案例,又忍不住动了搞事之心。

  碱锰电池跟锂电池是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

  其实不然,从制作工艺上来说,两者是有很多相同点的,哪怕是二十年后的特斯拉电池,所采用的松下可充电电池,也是用一节节拼装起来的,因此,南孚电池的制作工艺对理想极其有用。

  还有,南孚电池的那三百多万个销售点,以及其极其有力的销售体系,是余文钢更为看重的,一旦能把南孚给拿下来,那理想的电池项目,就能把技术、生产、销售这三大环节都完美解决了。

  那还有啥好说的?

  搞它!

  “南孚电池知道吧,你去了解一下,不择一切手段把它给拿下来。”

  他平静地向吴鹰下达了新的指令。

  就算到了三年之后,拿下整个南孚,所付出的代价也就一亿美金而已,真的不需要想太多。

  必须拿下来!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