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二十四章:人喊马嘶_明末汉之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该不会遭遇抵制。

  况且“红旗军”种王爷或者地主官僚的地,都是按照跟潞王、周王签订的租种协议的标准交租交国税,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只不过“红旗军”提供种子、耕牛等等收取一半收成大包大揽了农民需要承担的所有苛捐杂税,避免了农民被盘剥的山穷水尽面临饿死之时铤而走险。

  三年前的“红旗军”就很霸道,圈了十几位藩王、郡王的地直接安排屯民耕种,事后才补办协议交租,效果很好。

  连潞王、周王、福王等等都捏着鼻子认了,最后大小地主都只能接受现状。

  不是地主们觉悟高,而是他们识相,知道“红旗军”不是浪得虚名,能够到手平均一年土地产出的一成作为地租,而且旱涝保也就忍了心头恶气。

  毕竟天灾人祸不断,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没有规模化的屯垦,不花血本建设用于灌溉、排洪的水利设施,田亩大面积荒芜是不争的事实。

  乱世之中谁能够组织流民安心屯垦?唯有拥有“红旗军”的黄汉有这样的财力、武力和统御力。

  现在的“红旗军”又发展了三年多,人马倍增,处理染指地区的土地纠纷更加霸道。

  无主之地当然收入囊中,有主之地只要发现没有人在进行春耕都会视为即将荒废的良田及时安排屯民耕种。

  襄王传承了十几代,封地何其多也,生意做得何其大也,家中的现银何止百万两之多?

  高迎祥、李自成没有杀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福清王朱常澄、进贤王朱常淦等等,但是没有放过他们,拷饷那是必须的。

  榨干了襄王一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罗汝才等等贼骨头率领麾下过了四十天钱粮充足的好日子,又裹挟了不少青壮年。

  流寇中有武器能够战斗的人合计超过二十万,其中核心人马超过五万。

  他们不肯消耗刚刚积攒起来的实力跟天雄军和“红旗军”拼命,选择避战。

  内地的官军真的很穷,早就不是大明标配骑兵三成步兵七成。

  大部分明军中只有主将为数不多的家丁队有马,其余都是步兵,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盔甲只有冷兵器大刀、长矛的步兵,连弓弩都很少。

  为什么崇祯七年后就不是明军追着流寇打,而是流寇不断包围明军斩杀大明将领?

  究其原因乃是大明越打越穷,明军的素质和装备越来越差。

  而流寇越打越有钱,老营人马的装备越来越齐整,大小头目经过不间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军事素质提高得很快。

  高迎祥审时度势决定不跟强军硬撼,布置分四路三个方向脱离。

  他们根本不是逃窜,走得比较从容,如果发现追击的明军胆敢孤军冒进,他们就会如同算计勇将曹文诏那般集中兵力围而歼之。

  流寇的老营马队总数超过一万五千,拥有奔袭能力。

  有这样的实力应对追兵又会轻松许多,明军步兵素质不高,行军速度比不过流寇步兵,骑兵数量太少,贸然追击极有可能步曹文诏后尘。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