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刘奉世_苏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义上,基本都是国税,国家财富集中于京城,所谓“天下贡赋输汴京”。

  地方有需求,就要打报告申请,获得批准之后才能截留一部分。

  这种抽干水的体制,虽然保证了中央政权的安稳,但是却造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严重受限。

  而国家的水最终还是来自于地方,这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

  地方经济发展不起来,水越来越少,最后造成的依旧是国家的大衰弊,想抽水,结果连井都干了。

  还有一个痛点,就是苦于地方用度不足,地方官们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然后将之加到治下老百姓的头上。

  如果将玉黍和土豆两种高产作物纳入农税税源,无疑就拓宽了地方增加税收的空间,蔡京认为时机已然成熟,可以将自己和司徒讨论过很多年的税制改革提上日程了。

  国地分离。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将商税收归国有,农税分作两部分,按照比例由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

  农税空间打开后,这个方案就能够刺激地方建设粮食加工厂,鼓励农户种植高产农作物,之后农税会大增,地方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截留,短期内让地方官们感觉到“滋润”。

  因为在增长期,因此中央也不会因农税分流,而带来太大的农税下降。

  这就相当于将高产作物带来的农税增长这部分,留给了地方。

  不过要以商税作为交换。

  大宋大多数地方都还是以农为主,这其实是用商业的长期远期利益,与农业的近期利益来了个交换。

  再发展十年,工商的税收会远远超过农税,地方官们才能够发现自己治下的“优良资产”,通过这样的方式被被朝廷“骗走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呢?或者说就算有,三年一转的地方官,谁又能拒绝能够立马就到手的利益呢?

  当然,每年的海外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也给了蔡京这样的底气。

  如果这项改革能够成功,可以想象,必将让大宋更加的繁荣昌盛,而蔡京在天下百姓、地方官员、朝臣和陛下的心里,地位必将有个明显上升,贤相之名,必然拿捏得死死的。

  不过蔡京也不敢胡乱作为,毕竟这是司徒首议,两人探讨切磋了多年的政策,只是正好在自己的任上,各项时机都成熟了而已。

  于是蔡京给苏油去了一封长信,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想要得到苏油的支持,也表示自己不是想争功,的确是大宋如今,需要这样的政策了而已。

  苏油收到信后不禁好笑,蔡京这老小子没有自己的盘算那是不可能的,可谁叫人家运气好呢?

  于是给蔡京回信,元长你尽管放手施为,我在外路为你摇旗呐喊,河北四路,就是你实施税制改革的排头兵,先锋队!

  蔡京不禁大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