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四十四章 窥伺南洋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登记造册。

  占城稻的推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人能填饱肚子,才能养得活下一代。

  古代出生率其实不低,关键是夭折率太高。

  家家户户只能能生,就一直生,寻常人家都三四个孩子,五六个孩子也不足为奇,三四岁田里跑,六七岁就能捡柴放牛,十一二岁差不多就是劳动力了。

  人口作为衡量地方政绩的硬指标,地方官不得不上心。

  谷/span事实上,大唐对州、县按照经济、地理、人口有明确的分级制度,州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县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六等。

  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人口、经济升降,有明确的指标。

  地方官员的政绩也是来源于此。

  当然,边地和传统汉地是没法比的。

  比如辽东一个州跟浙东一个州肯定不在一个档次。

  所以一分政绩,若是在边地,就要算成两分。

  人口攀升,作为引路人的李晔,就要考虑更多的生存空间了。

  不然关中人口越来越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迟早要出问题了。

  首要之地当然在南洋。

  三佛齐、吴哥、爪哇、勃泥这些国家在大唐面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地大物博,人口稀少,所谓的都城也才一万人左右。

  还不如大唐的一个中等县。

  他们对土地的掌控也薄弱的可怜。

  很多商业港口被大食人占据了将近百余年。

  寇可往吾亦可往!

  自家的后花园,当然不能让别人占了。

  千年以来,无论是大汉还是大隋,都是从陆地向南推进,山川丛林,瘴气疫病,牵制了大部分的精力。

  一个疟疾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现在大唐走海路,威胁就小了许多。

  南洋上虽然已经出现了国家,但仍有大量的土地处于出开化状态,只有野人生番。

  如流求之南的吕宋,盛产黄金,物产丰饶,气候宜人。

  三国时期,东吴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便已经登陆吕宋岛,巡视南洋。

  但当时这里什么都没有,东吴也没这个闲情雅致搞建设,就撤离了。

  李晔记得一直到十四世纪末,这里仍是无主之地。

  还是爪哇人登陆,在北部建立一个大食法化的苏丹国。

  南部则被大食商人建立政权。

  苏丹的本意是力量、统治,也是一个外来政权。

  即便建了国,在历史上也是各种强国的夜壶。

  有主之地才叫殖民,无主之地,直接叫开发了。

  李晔抽调宣教司、皇城司组成一个五百人的勘察团,去摸摸情况,先弄两个港口作为登陆点,建立城镇,然后向内陆渗透,寻找矿山。

  大唐虽是一个内陆帝国,但在李晔坚持下,海洋逐渐被重视起来。

  仅去年从倭国运回的金银,就价值五百万缗。

  大唐只需要从山东、淮南输送少量的粮食,让倭奴不至于饿死就行。

  这还是产量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

  有利益,自然不缺追逐之人。

  大食商人以椰子壳造船,冒着散架的威胁,漂洋过海。

  大唐的福船冠绝天下,比大食人的椰子船强多了,即便民间的海船,也能远洋。

  吕宋自然不在话下。

  李晔允许世家大族组建商队,发展贸易。

  如果不给他们合适的利益点,他们就会在土地上内卷,挤压朝廷与百姓的利益。

  轰轰烈烈的海贸发展起来。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