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六十八章 大势所趋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恐惧全都苏醒。

  两百年前的那支唐军又回来了,更加不可阻挡,不可违逆,也更加铁血。

  百济、新罗就是血的教训。

  豪强、官宦、王室皆被屠戮一空。

  站在王建的立场上,当然明白其中的政治深意,大唐有彻底吞下半岛之心。

  刘知俊驻兵大行城,如同一把刀子悬在头顶。

  王建没听过顾全武、徐温的名声,但刘知俊却是如雷贯耳,大唐首屈一指的猛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王建也曾问计于属下文武,却一个个呆若木鸡,该用的手段都用了,请降、抵抗全都没用,连申崇谦、卜智谦都被斩于阵中,洪儒、裴玄庆至今失联,不知死活。

  “君上,为今之计,只有一条路可走了。”幕僚崔凝道。

  此人原是弓裔的谋士,狂犬病晚期的弓裔猜忌将相,每天虐杀上百人,幸亏崔凝提醒,才免了王建一死。

  所以王建一直感激崔凝。

  崔凝不开口,王建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

  高句丽崔氏与清河崔氏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五胡乱华,平州崔毖为慕容廆攻伐,率家族和亲兵数千人逃亡高句丽。

  自此崔氏在半岛上流传开来。

  盛唐之际,遣唐使最多的是新罗,而遣唐使中大部分是崔氏子弟。

  历史上,王建的高丽政权,也被崔氏篡夺。

  如今堂中站着的崔彦撝、崔承老都出自崔氏。

  国家大统,世家大族的利益才会最大化。

  “大唐皇帝二十万天兵横扫辽东,新罗亦有十万之众,君上自忖能挡之否?摩震原是汉唐故土,大唐不振才有弓裔容身之地。”崔凝循循善诱,“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年弓裔暴虐无道,君上可取而代之,今中原一统,皇帝二十万大军西来,早则为功,迟则为祸,愿君上思之。”

  王建沉吟许久之后才道:“若阿保机挡住皇帝,我等可有立足之机?”

  “阿保机挡不住皇帝,即便这次挡住了,下一次也挡不住。”崔凝幽幽道。

  隋唐三代帝王进攻辽东,令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记忆犹新。

  王建仍犹豫不决。

  是时城外有斥候来报,唐军已经围城。

  平壤城下唐军铁甲如林,临津江酣畅淋漓的大胜,更增添了几分威势。

  还有大量的本土仆从军,在城下耀武扬威,破口大骂,比唐军更是心急。

  战鼓声隆隆响起。

  城中早已如惊弓之鸟,兵无战心,百姓惊恐彷徨。

  仆从军在城下狂叫,“若敢抵抗大唐天军,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庆州王城都屠了,又岂会在意一座平壤?

  很多时候屠城都是不义之举,但也能震慑敌胆。

  王建领文武将吏巡城城防,见士卒一个个如丧考妣,而城下唐军铁甲如潮士气如虹,还有密密麻麻的仆从军为之效劳,心知大势已去,终是长长叹了一口气,“我祖原本长淮茂族,流落高句丽,今归唐,是归父母之邦!”

  周围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世道能活下去,保住富贵已经不容易了,哪管城头插的是哪家的王旗?

  新罗奉行了四百多年的骨品制度,与后世南亚某“大国”的种姓制度如出一辙。

  这也导致百姓对王室的认同度不高,而世家大族只为自己的利益奔走,有奶便是娘。

  大唐的粗腿来了,他们自然前仆后继。

  王建宣布投降,城中百姓与士卒居然欢呼起来。

  人心至此,王建又怎守得住。

  顾全武约束全军,扎营城外,选精锐甲士千人列阵城下,旌旗招展,军威赫赫,为王建弄一个盛大受降仪式。

  王建引将吏布衣出城请罪,见唐军如此气势,心中最后的侥幸也烟消云散了。

  “长淮遗族王建拜见将军!”

  呼声中带着一抹苍凉。

  顾全武上前扶起王建,“将军深明大义,本将必会禀明陛下!”

  王建的脸色这才好看一些。

  顾全武当即下令徐温、刘存、鲍君福等将分取北地诸州,直扑南海府。

  至此,半岛诸国全部收归大唐。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