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五章 一缕忧思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愿跟太子闹的太僵,便把太子请上城墙,近距离接触战争。

  不排除这时代有人天生属于战场,适应惨烈的杀戮,不过出身深宫自幼锦衣玉食的太子,显然不在此列。

  王师范咳嗽两声,压下脸上的笑意,“神羽都出战。”

  内城下的传令兵策马飞奔而去。

  战鼓在北城楼上响起。

  大唐诸军之中,神羽都是最年轻的一支军队,也许并不擅长攻城拔寨,却最擅长防守与远程打击。

  他们出现在城墙上,大盾、弩箭、横刀稳步推进,城墙上梁军很快便被清理干净。

  三个时辰的攻城战也落下帷幕。

  之后三天,梁军似乎被天子旌旗吸引,不断猛攻。

  唐邓身为前线重镇,自然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梁军付出巨大伤亡,依旧不能破城。

  无论是辅军还是百姓,都记得几年前梁军的残暴,因此城内青壮自发协助守城,当年小小睢阳城能挡住十六万安史叛军整整一年,邓州有粮有人,更不在话下。

  守城实际上守得是人心。

  梁军在连续猛攻五日之后,忽然如潮水一般撤退了。

  王师范望着北面,大笑道:“陛下破东面之敌矣!”

  城上将士皆高呼万岁。

  此战在王师范看来,梁军根本没有机会,双方最多也就一个对峙的局面,因为这种大战都是由国力支撑的,对梁军而言,淮南已经糜烂,急于在西面打开局面。

  然而大唐拿下蜀中,即便唐邓丢了,也不过是汴梁的回光返照。

  唐邓之后有陕虢有潼关有武关,以如今的梁军,还能像当初那般一路平推么?

  “大唐重振,大势所趋!”王师范喃喃自语。

  不过此时李裕一身金光闪闪的盔甲,大红披风,出现在城墙上,接受将士们的拜礼。

  脸上全无几日前的苍白,满脸红光。

  王师范心中莫名的涌起一缕忧思。

  云南,昆州。

  肆虐在丽水流域的蛮部声势越来越大,隐隐有与南面合流的迹象。

  仅在丽水节度,就出现了三个号称郑昶或者隆舜之子的势力。

  唐军进攻蜀中,大军北进,兵力空虚,这些势力就活跃起来,似乎得到了域外势力的支持。

  归化策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

  而高原上的协军防守城池尚可,进攻山林,就力有未逮了。

  为此,张承业组建了一支三万人规模的辅军,遍选云南境内唐人族群。

  尝试向丽水之西的山林发动进攻。

  进展相当不利,此地唐人在南诏国混的都不错,拥有很大的权力,郑昶家族便是唐人在南诏的一个缩影,与南诏统治阶级渐渐融合,形成新的豪族,包括后来的大理段氏,祖上也是武威郡姑臧人。

  他们经商治政,颇有作为,不然南诏也不会在这荒蛮之地迅速崛起。

  他们种田经商治政,样样精通,不过在山林里作战,还是不如蛮人。

  “阁公不必急于一时,南诏毕竟立国两百年,短期内无法剿灭,当年诸葛丞相七擒七纵才令蛮人归心,固然是诸葛的睿智,也说明蛮人的顽强,属下以为,先应该了解蛮人,云南之地百族林立,不可能都想跟我大唐对立,不如开埠互市,先缓缓渗透之,弄清敌友,然后逐各击破。”韩延徽缓缓道。

  冯道拱手道:“云南腹心之地不过洱海、滇池,鱼米不可胜数,只需用心经营此地,先壮大内部,然后图谋远地!轻易寻战,胜则无利可图,败则军威沦丧,蛮人寻衅,越发猖獗。”

  张承业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只不过被蛮人搅的头痛。

  此前他镇守凤翔,大唐旗号一立起来,远近百姓,纷纷归附。

  现在是新的环境,一个不同于凤翔,也不同于党项的地方,而且在几年前,此地跟大唐还是仇国。

  张承业冲两人拱手,“能得陛下看重,两位果非池中之物,他日前途不可限量!”

  冯道与韩延徽互看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喜。

  “我等文士,若不能治理地方,安有颜面立足大唐?”韩延徽笑道。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