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两百四十一章 名士来投_苟出一个盛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盔甲送给他。

  当寒风中夹杂着一丝春暖时,大军返回长安。

  李晔穿越大唐的第一次正式科举马上要举行了。

  连长安的风里都带着四分春意,六分寒意。

  攻陷洛阳,唐廷强势展现在天下人眼前,吸引了部分有识之士的眼光。

  长安的书生学子明显增多。

  这年头各方藩基本都是武夫当道,文人沦为幕僚和狗头军师,除了一些确实有才的人,机缘巧合得到重用,大部分都被排除在权力场之外。

  现在唐廷重开科举,天下士子自然趋之如骛。

  有唐一朝,儒学还未腐朽和封闭,中举者大多都有经世致用之才,至少李巨川、敬翔、裴贽这些人真本事还是有的。

  唐廷的科举也比较开明,除了明经、进士,还有明算、明法、明书。

  李晔给了科举最大的尊重,翻修了兴庆宫为考场,派出大量唐军维持秩序,连皇城司的人都秘密出动。

  在他心里,大唐灭亡,一部分原因也在科举不公,黄巢科举落第,先不说他治政水平怎么样,一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另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足见其胸中的报负。

  科举的黑暗为唐廷培养了掘墓人。

  科举不是简单的考考试就完了,还要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跑门路,结交长安名流,赢取声望,闷头读书,即使是天才也会被埋没。

  普通士子哪有这个财力和心思?

  而唐代主考官有极大的权力,想照顾谁就照顾谁,甚至状元都被提前内定了。

  唐代共有三百六十多名宰相,来来去去也就那几个大家族出身,到了唐末更是如此,裴、韦、崔、李、杜、王,朝堂上的官员,基本就是这几个姓氏,真正从底层爬起来的文人只有李巨川一个,中了进士没有后台,在长安坐冷板凳。

  若不是李晔的出现,他的最终命运是被敬翔忌惮,朱温一刀砍了。

  李晔绝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赵崇凝、韩偓等人倒是极力推举德王刘裕为主考官。

  他们的心思,李晔自然是知道的。

  一个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孩子能知道什么?

  思来想去,李晔命李巨川、赵崇凝、韦昭度三人同时主考。

  一人为底层,一人为新进清流魁首,一人未老牌世家。

  三人互相牵制,而且李巨川也是最体会李晔用心之人。

  乾宁三月九日,科举正式拉开序幕。

  正常科举的时间是二月九日,但因为朔方战事,李晔延迟到三月九日。

  参加科举之人,除了天下士子,还有武营中培养的孩子,以及改制裁撤下来的旧员。

  兴庆宫考场内,容纳了八百多名士子。

  宫外有禁卫军巡逻,宫内有伤残的荣誉老兵巡戒,虽然穿着青领袍,没带刀剑,但身上的煞气还是掩盖不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