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二十七章 风向_文艺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7日,京城。

  即便天寒,刘小勇从地铁口爬出来的时候,也是浑身的细汗。外面冷风一吹,汗珠子没等挥发,立时就黏糊糊的贴在皮肤上。

  他拧了拧身子,羽绒服捂得很热,内*衣里面却很凉,感觉特难受。

  刘小勇的家在和平里,途中要经过一处报刊亭。他习惯每天买份《京城晚报》回去,不是自己看,而是老爸要求的,老爷子喜欢吃过饭,再削个梨子,窝在沙发上读报。

  “来份晚报!”

  他递过五块钱,自己先拿起来,随便翻了翻,停在国内新闻的版面:

  “国足与巴西队友谊赛,零比零战平。”

  “岭南疫情影响甚微,旅游淡季游客爆满。”

  “给!”

  此时,老板又递回四枚硬币,随即也拿起一份报纸,双叠展开,头版刚好对着窗口。

  刘小勇收好钱,方要闪人,却忽然顿住,忙道:“再来份南都!”

  南都虽是地方性报纸,但在京城也有零售,他以前从没买过,因为毫无代入感。而刚才,他居然看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在报纸上的家伙。

  头版,不是头条,躲在侧栏里,却十分显眼。

  先是张小图片,那货穿着西装,右手攥着一座银熊奖杯,下面是标题:《褚青加冕柏林影*帝》。

  再下面,是一小条副标题:“四位华人影*帝的10年,不同的电影路。”

  刘小勇根本挪不开眼睛,赶紧翻到娱乐版,见着满满的一大篇文字,还配了三张照片。开头便是:

  “从1994年,葛尤和夏宇分获戛纳、威尼斯影*帝,到2000年梁朝韦在戛纳又破一城。再到今年褚青攻克柏林。华语电影人集齐欧洲三大展影*帝,用了将近10年。

  有趣的是,这10年也是中国电影风起云涌的年代。

  1994年,正是第五代在影坛担当主角的时候。葛尤与夏宇获得的认可,折射出的是电影人的热情和努力。进入新世纪,内地电影市场逐渐商业化,港片的衰败成为大势所趋。而华语电影乱世中,王佳卫凭借剑走偏锋征服了国际,《花样年华》让梁朝韦问鼎戛纳。可实际上。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那个阶段华语片的踌躇与尴尬。

  如今,《英雄》以过两亿的票房成绩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政策也表明了扶持文化产业的决心和魄力。对电影人来说,这大概是最充满机遇的时代,亦是最如履薄冰的时代,一步你可以登入天堂,一步你可以坠入深渊。

  所以,如果讲这10年来影*帝们的不同故事,除与自身的演艺经历息息相关。大环境的变化更是不可略过的一笔。

  从他们的兜兜转转、起落浮沉中。我们也能看到华语电影的命运。

  ――褚青

  柏林的喧嚣过后,在市区某家挺有名的中餐馆里。褚青请我们吃了一顿饭。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