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六十五章 蟹的故事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扎根,后果就是吃光海底的绝大多数动物和海藻。

  因此必须人工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将其族群在南大洋的规模,压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实际上,星海15号捕鱼船过来南大洋捕鱼,这是一项亏本生意。

  现在帝王蟹的白令海和南太平洋区都有养殖场,年产量帝王蟹15~20亿公斤,平均到联邦总人口上,也差不多每人公斤左右。

  捕捞自然的帝王蟹,成本其实比养殖还高很多。

  现在联邦境内的帝王蟹,市场零售价也才3~5信用点每公斤,而星海15号哪怕一趟下来,顺顺利利将10万吨的冷冻舱装满,同时也顺利批发出去,总收入最多亿信用点。

  问题是船只折旧费、员工工资、补给物资、设备折旧费、包装和二次运输,加起来都要亿信用点左右。

  看起来可以赚2000万左右。

  但问题是自然生长的帝王蟹有大有小,加上中途的路损,市场饱和等问题,以及他们根本捕捞不到10万吨帝王蟹,亏损基本是明摆着的事情。

  实际上,星海15号是不通过帝王蟹出售赚钱的,而是靠海洋部和生态部的财政补贴。

  要不然,南大洋海域的帝王蟹最多只有900~1200万只,全部捞上来都不一定有10万吨。

  侦察潜艇探测了海盆中的帝王蟹数量后,捕鱼经理王汉彪拿起对讲机吩咐道:

  “开始作业,丙136锚点,下网。”

  “收到。”

  机械臂就巨大的捕捞网投入海底,然后在抵达海床后,便快速展开高强度材料制造的捕捞网。

  为了保护生态,现在联邦的捕鱼船上,已经禁止了传统的捕捞网,一律改用高强度的捕捞网。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传统的捕捞网,经常断裂后,残留在海洋之中,这些捕捞网又不容易迅速降解,很容易缠绕在海洋动物身上。

  当网成功铺设在海床后,工作人员按下一个开关,捕捞网上携带着一些球型物品,这些东西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波,可以诱导周围的帝王蟹向这里汇集。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会投入一些特制的诱饵,进一步吸引帝王蟹。

  两个多小时后,上万只帝王蟹,密密麻麻拥挤在捕捞网上。

  王汉彪知道该收网了:“收网!”

  机械臂的电机启动,将连接着捕捞网的缆绳拉起来,一大网帝王蟹从720米的海底被拉到海面上。

  重量显示器上,显示这一网捕捞了62吨帝王蟹,减去一部分海水和杂质,应该有50吨左右。

  按照这个速度,王汉彪估计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将这个海盆80%的帝王蟹一网打尽。

  到时候就可以叫大鹏地效运输机,过来将帝王蟹送到附近的澳洲,再通过空运运输到联邦的南半球各地。

  其实以联邦的捕鱼船效率,如果补贴足够,分分钟将帝王蟹吃成保护动物。

  至于为什么北大西洋的帝王蟹,会出现泛滥成灾的现象,这其实和资本运行有关系。

  当年北欧和露西亚签订的捕捞协议上,限定了帝王蟹的每年捕捞额度。

  一方面泛滥成灾,另一方面又限制得死死地,这是闹哪样?

  自然是钱惹的祸。

  要知道,帝王蟹的捕捞成本相对较高,而消费市场的总消费量又存在上限,一旦帝王蟹产量大增,必然导致市场销售价格跳水。

  既然如此,那就要控制生产量,造成物以稀为贵的假象,维持高销售价格,以保证利润。

  就好比生产1万吨,总营业额50亿,净利润25亿;生产10万吨,总营业额100亿,净亏损100亿。

  如果你是经营者,你会选择哪个?

  这和生产过剩后,选择倒牛奶、倒茶叶,其实就是差不多的道理。

  也是资本时代难以改变的难题,他们是真的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泛滥成灾,可他们就是不愿意多捕捞,因为捕捞太多,他们要亏本。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