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93章精英计划_全职中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带一个人,到时候我考察一下。”方彦对众人道。

  “我们都记下了。”众人点了点头。

  在医院,实行的是分级制度,普遍来说,分为三级,也就是一线医生,二线医生,三线医生。

  一线医生也就是住院医,负责直接对接患者,要查房,配合主治医师等,二线医生就是主治级别,三线医生就是副高以及以上。

  除了急诊科,其他科室是很忌讳越级上报的。

  也就是说,一线医生大都由二线医生负责,而二线医生遇到问题,可以找三线医生解决。

  但是就人数而言,一线医生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二线医生,三线医生人数最少。

  所以在医院,一线医生想要学东西,大都只能跟着二线医生学习,学习的时候多对少不说,还存在一个情况,那就是,可能二线医生的水平并不比一线医生高太多,年资差距也不是很大。

  就拿外科举个例子,刚进医院的住院医需要上手术,但是一些新晋主治也需要上手术,这就有一个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新晋主治自然不会放心的去教新来的住院医。

  也就是人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还有,教徒弟费时费力,又没有什么奖金,平常上班就很忙了,谁会专门去教学生,因而医院的医生想要学东西,大都要看自己。

  要有眼力,要有天赋,要勤奋,要会巴结人,要懂得察言观色,争取各种机会。

  但是在医疗小组这边,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了,黄正良等人都是顶尖的专家,一带一,就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先培养出一批有水平的医生,这是方彦和林忠学的想法,并不需要太着急。

  就像方彦给巩泰初说的,多一个人,也就多了一个人,只要去培养,人才总是在增加,不会去减少,不能因为难,而什么都不做。

  经过这么多年下来,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中医的师承模式,确实能培养出水平不错的接班人。

  医学院和高校,可以让众多医学生学基础,先入门,然后挑出值得培养的人才专门培养,这本来就是正确的教育模式,并不能指望每一位医学生都能成名医,就像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考上大学一样。

  优胜劣汰,现实本来就是残酷的。

  现在医疗小组这边要做的就是培养精英,有了足够的精英,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层医生。

  庆城机场。

  谭庆云远远的就看到接机口显眼的牌子:谭庆云教授。

  “谭教授,欢迎欢迎。”

  吕丰民笑着迎了上去,和谭庆云握着手:“欢迎谭教授前来庆城啊。”

  “吕教授客气了。”

  谭庆云笑着道:“我也只是来一趟庆城,没想到还是被吕教授抓到了,想清闲都不行呀。”

  “谭教授难得来庆城,既然来了,怎么也要去我们学校给学生们讲个课吧?”吕丰民笑呵呵道。

  谭庆云名气不小,得知谭庆云要来庆城,庆州省中医药大学这边就联系上了谭庆云,所以吕丰民亲自带着人来接机。

  当然,这也是谭庆云乐意的,谭庆云这种人,靠的就是名气,到了各地,自然是以开讲座,上节目,做演讲来给自己扬名。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