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27章 文武与法(十二)_北宋大法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遇到这事。

  赵顼又马上调韩琦去陕西,处理绥州一事。

  韩琦一直以来都对边境非常关注,也是临危受命,立刻赶往绥州。

  故此,在出兵之前,陆诜和薛向都是关键证人,在中间的过程,那些小兵则是关键证人,但是在收复绥州之后,韩琦就是最为关键的证人,因为他就是后续事宜的执行者。

  张斐又问道:“当时官家调任韩相公经略陕西,是让韩相公全权做主,还是朝廷已有决策?”

  这回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来。

  韩琦所涉及的决策,那绝对就是当时的最高机密,是代表朝廷当时真正的打算,如今在场所有人,可都没有资格参与的。

  郑獬虽然全程参与,但他也只是谋士,不是决策者,真正决策肯定还是皇帝和宰相们。

  当时朝廷的决策,到底是什么,韩琦的供词就是最具权威。

  韩忠彦谨慎地思忖片刻,才道:“根据家父所言,其实当时朝廷内部,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决策,但是基本上是打算放弃绥州。”

  张斐问道:“韩判官此言,我不是很理解。”

  韩忠彦解释道:“当时家父在得知此事后,最初是认为既然已经拿下绥州,就不应该再退回去,且不说绥州地理位置关键,关键这会令西夏认为我大宋过于软弱,可能会得寸进尺。

  但是朝中一些大臣都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后来家父也答应放弃绥州,但这不是最终决策,官家还是让家父先前往陕西,查明情况再做最后的定夺。”

  这与郑獬的供词,就有明显的区别,可见权力不同,若看见的也是不同。

  当时商议的结果,就是主张放弃的一方,占得优势。

  但是郑獬所看到的是,财政困难,不应与西夏爆发大战,此乃非常冒险的。

  然而,韩琦所看到则是,则是争议在战略上能否守得住,这足以证明,郑獬并没有参与到最高决策圈。

  张斐低头看了眼文案,道:“但结果朝廷并未弃守绥州。”

  韩忠彦点点头,道:“那是因为家父来到永兴军后。”

  说到这里,他又看向坐在旁边的郭逵,“郭相公认为不应弃守,极力主张经略绥州,而在郭相公的劝说下,以及家父对当时战局的观察,认为绥州是能守住的,故而决定采纳郭相公的建议,并且调集粮草支援绥州。”

  张斐问道:“韩相公观察到了什么?”

  韩忠彦道:“首先,是在于折继世将军提前部署精锐于大理河,数败从银州前来救援的敌军,这使得延州的右翼无忧,并且当时种将军已经重创敌军主力,抵达晋祠,占据险要地势。

  基于这些情况,家父判定折将军在我军右翼的部署,是足以为绥州赢得时日,只要加驻绥州城,巩固横山天险,那便无忧矣,同时还能够确保延州的安全。”

  张斐问道:“韩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