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18章 不倒的红旗_重生之大建筑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楼用同样的理由解释了一遍,他们都表示理解,然后马上拿出了档案柜里保存的烈士资料,让林楼来翻阅寻找灵感。

  “虽然这套方案还没有完成,而且咱们暂时也不具备这么建造的条件,不过林楼同学的水平很高,比我们之前收到的所有方案都要好!如果纪念碑的方案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就按照林楼同学的方案做好了!这几天就辛苦林楼同学了!”

  “感谢你们两位为烈士们所做的一切!”邢少德和刘炳才郑重地和林楼握手表示感谢。

  “这话就让我有些无地自容了,和烈士为我们所做的相比,我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尽量早点把方案拿出来!”然后林楼就在办公室里认认真真地翻阅起了资料。

  同时回想着自己所看过的经典纪念碑,要说起纪念碑,对中国人来说,最有名的肯定是前些天林楼才看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了。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

  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花费15万多元(旧币)运费寄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

  1953年3月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的典型设计,有瞭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最终,梁思成、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等一大批当时最著名的文史学家、建筑家、艺术家融合多方面的因素,确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套方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米。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米,南北长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