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2章 当代建筑的发展_重生之大建筑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生出一些分支流派,比如强调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本身表现力的粗野主义,强调有机形式的有机功能主义?追求国际主义风格基础上典雅形势的典雅主义等等?在五六十年代现代建筑几乎统一了建筑界。

  然而这一风格过于求同、缺乏人情味、缺乏装饰色彩,时间一久就引起了建筑界的反感,罗伯特-文丘里用是“少则厌烦”来怼密斯的“少即是多”就是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以罗伯特-文丘里为代表的建筑师提出用历史风格、通俗文化来改变现代主义建筑,从而诞生了后现代主义建筑。

  贝聿铭的香山别墅建成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在美国却成为追捧的对象?因为他们觉得贝聿铭的设计正好迎合了后现代主义的潮流,将古老的中国建筑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之中?这正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风格在七十年代成为流行,并且会一直蔓延到整个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才会出现衰退?解构主义、高科技派的分支短暂闪耀?并在二十一世纪完全消失,建筑师们重新认识了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涵。

  逐渐形成了以现代主义,或者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加以提炼、具有装饰主义部分细节补充等元素的新现代主义。

  这篇文章介绍到后现代主义之后就差不多了,日后的那些流派尚未发展成熟,自然就不用介绍。

  除了理论之外,肯定还要介绍相应的大师和经典作品,赖特、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和密斯这现代主义四大师肯定是要介绍的,以及和他们同一时期的阿尔托、陶特、h-迈尔等。

  四大师之后的菲利普-约翰逊、路易斯康、贝聿铭、丹下健三等等,以及其他流派的巴拉甘、罗伯特-文丘里等等。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四大师每位都能混上一张建筑作品展示,文丘里、康和贝聿铭或许也得加上作品展示,其余人的就只能写个名字,提上一两句,然后等胡忠平他们专门撰写文章介绍了。

  四十年代之前的作品就不用贴图了,这些资料或许都有,就选近一些的作品吧,比如柯布西耶在五十年代设计的朗香教堂,这件作品虽然不能算是现代主义的作品,却足够经典。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这座教堂给许多建筑师都带来了灵感,安藤忠雄在设计光之教堂得时候,就坦诚是当年游历各国时候,朗香教堂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设计。

  密斯就用西拉格姆大厦好了,他可不想国内的建筑师去学范斯沃斯住宅;贝聿铭的话,林楼自然选了改良后的香山饭店,对中国的建筑师来说,这座建筑比肯尼迪图书馆更具启发意义。

  花了几天时间把文章写完,林楼忍不住想了起来,若干年后,有人重新书写建筑史,上面会不会出现自己的名字?

  请收藏:https://m.chenyuan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